山东广播电视报
hei_logo1
描述
描述

科学控糖,乐享晚年

时间 :2025-03-21 作者 :蒙琴 来源: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老年病综合科 浏览 : 分类 :健康科普

icon_pdf证书

在人生的金秋时节,许多中老年朋友都希望以健康的体魄安享幸福晚年。然而,随着年龄增长,身体代谢能力逐渐下降,血糖管理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课题。科学控糖并非简单的“戒甜”,而是通过合理饮食、规律运动和健康监测,让血糖维持在稳定水平,为晚年生活注入活力。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科学控糖。

一、血糖波动:晚年健康的“隐形挑战”

血糖是身体的“能量货币”,但过高或过低都会带来风险。中老年人胰岛功能衰退、肌肉量减少,血糖调节能力变弱,更易出现波动。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神经,增加心梗、脑卒中风险;低血糖则可能导致头晕、跌倒,甚至危及生命。血糖剧烈波动比持续高血糖危害更大,如同“过山车”般冲击血管,加速动脉硬化。

1.高血糖的危害: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,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,可能引发冠心病、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。同时,高血糖还会损害视网膜、肾脏和神经系统,导致视力下降、肾功能衰竭和手脚麻木等症状。

2.低血糖的隐患:中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,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诱发心律失常、心肌梗死,甚至危及生命。低血糖还可能导致头晕、跌倒,增加骨折风险。

3.血糖波动的叠加效应:血糖剧烈波动比持续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更大。中老年人由于胰岛功能衰退,血糖调节能力减弱,更容易出现波动,因此需要更精细的管理。

二、饮食控糖:吃对是关键

控糖的核心是“聪明选择”,而非完全拒绝碳水。中老年人需掌握三点:

1.选低GI主食,控总量优先选择燕麦、糙米等低GI食物,消化慢,避免血糖骤升。每餐主食量约1拳头大小(100克生重),搭配蛋白质(鱼、豆腐)和蔬菜。例如,糙米饭代替白米饭,餐后血糖峰值可降30%—50%。

2.警惕“隐形糖”加工食品如酸奶、酱料常含添加糖,购买时避开“果葡糖浆”等成分。水果每日200克左右,选苹果、柚子等低糖品种,少吃荔枝、龙眼。

3.调整进食顺序先喝汤,再吃蔬菜和蛋白质,最后吃主食。这种顺序能增加饱腹感,减少主食摄入,延缓糖分吸收,使餐后血糖波动降低50%。

三、运动控糖:动起来更有效

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,促进肌肉利用血糖。中老年人适合以下方式:

1.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、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,每周5天,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%—70%(最大心率≈220-年龄)。例如,70岁老人运动时心率应保持在90—105次/分钟。

2.每周2次抗阻训练举哑铃、弹力带训练能增加肌肉量,提高代谢率。每次8—10个动作,每组10—15次,从轻量级开始,避免过度负荷。

3.增加日常活动量步行上下楼梯、做家务、遛狗等,每天累计2小时,可降低12%的糖尿病风险。

四、监测与心态:细节护健康

1.定期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4.4—7.0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<10.0mmol/L。若波动大或出现低血糖症状(出汗、心慌),及时就医。

2.保持好心情焦虑会刺激升糖激素分泌,导致血糖升高。通过冥想、深呼吸或与朋友聊天缓解压力,家人应给予支持,避免将控糖变成负担。

3.睡个好觉睡眠不足会干扰胰岛素分泌,建议每日7—8小时高质量睡眠,睡前避免浓茶和电子设备。

五、避开控糖误区

误区1:完全不吃主食长期低碳水可能导致能量不足、肌肉流失。中老年人每日碳水摄入应占总热量的50%—60%。

误区2:依赖“无糖食品”无糖食品可能含代糖或大量脂肪,选择时需关注总热量和营养成分表,而非仅看“无糖”标签。

误区3:过度运动突然剧烈运动可能引发低血糖或关节损伤。运动前充分热身,循序渐进增加强度,以身体微微出汗、能正常说话为宜。

结语

科学控糖是一场“温柔革命”,无需严苛节食或高强度运动,而是通过日常细节调整,让血糖与身体和谐共处。中老年人可将控糖视为一种健康投资:选择全麦面包、饭后散步、用笑容面对每一次监测。这些微小改变,终将汇聚成晚年幸福的源泉。从今天开始,用科学方法守护血糖,让每一天都充满活力与从容!

山东广播电视报